网站首页 | 本站动态 | 资源共享 | 美文妙乐 | 教学教案 | 双语新闻 | 论文相关 | 辅助教学 | 教学软件 | 广东高考 |
内容提要:走过的岁月,无法重来,如同行过的棋局,不可复制。但山高水远,终有一日会相见,那时候,且在熟悉的棋盘上,找到久别多年的音容。
人生与棋局
遥山书雁 他们说,人生如棋局,因为落子无悔,所以步步惊心。有人落子如飞,有人举棋不定,只为了一个结局。胜者,坐拥江山,人间万物为之俯首称臣。败者,归去做个隐者,闲钓明月清风,怡然自得。 岁月如棋盘,光阴是棋子,棋子越下越少,日子越过越薄。明日如空山烟雨,不可预知,最终的结果,要涉过千江水月,方能抵达。我们只是一个寂寞的棋手,以为守住棋子,就可以看清人间黑白,能够握住世事命运。却不知,山高水长,走过的每一条路,叫不归。 每一颗棋子,都要备加珍惜,每走一步,都要费心思量。看似姹紫嫣红,莺飞草长,也许刹那就风云变幻,天地换颜。看似山穷水尽,断垣残壁,也许瞬间便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面对抉择,当从容以待,有时一粒微小的棋子,可以改变整座江山。 人生很窄,得失只是方寸之间;人生很宽,成败犹在千里之外。下棋需修炼心性,端正品格、胸有丘壑,则无惧输赢。人生路上,会邂逅许多不同的人,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看一段风景,便渺无音讯。真正可以随你走到最后,不离不弃的,寥寥无几。 在古时,琴棋书画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兴,也深受王侯将相、乡野村夫,甚至闺中绣户的喜爱。琴棋书画可以滋养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亦可以给平淡无味的生活,增添乐趣与风雅。打理完繁忙的世事,静下来,约一知己,对饮一壶闲茶,下几盘棋,流光过处,不惊不扰。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代华在《博物志》中有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围棋历史悠久,如一缕浩荡明净的长风,盛行于世人清淡的生活中。 从遥远的黄帝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无数个朝代。也曾有过起落,却一直以一种清雅闲逸的姿态,融入寻常日子里,陶冶性情,与人同悲同喜。 小小棋盘,可以看见人间百相,纷纭世态。帝王在棋盘里,看到天下山河;军事家在棋盘里,看到金戈铁马;诗客在棋盘里,看到锦词丽句;柴夫在棋盘里,看到草木山石;农妇在棋盘里,看到柴米油盐。狭小天地,一黑一白,暗藏人生玄机。所有谜题,只有走到最后,方能解开。 曾经林泉听琴,松间对弈的人,被印在书中,挂在画里。古人下棋,择风清云朗之日,或碧波泛舟,或溪涧对饮,或轩窗看月,或廊檐听雪。所谓“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棋是知己,无需言语,便可以道尽衷肠,消磨岁月。有怀才不遇者,在棋中寻到慰藉,有走失迷途的人,在棋里找到自己。 有关围棋的典故和传说,多不胜数。最得人钟爱的,为烂柯。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一日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遇见几位童子在松下对弈,妙趣天然。他驻足观看,醉于棋局中,已忘春秋。许久,童子问:“你为何还不离去?”王质起身拾斧,看见木头的斧柄已完全腐烂,顿觉惊奇。待他回到村庄,已是人物全非。 山中一日转瞬过,世上繁华已千年。一局棋,足以改变乾坤岁月。更有棋中橘仙的故事,说的是几位得道高人,坐隐在一户农家的橘子里下棋。后农人掰开橘子,露了仙机,四老觉得雅地被毁,其缘已尽,便随风飘然远去。 第1页 第2页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
|
相关文章 |
·听评课的4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11-01
·原点教学:把英语当成语言来教03-21
·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08-23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12-01
·葛文山:如何修补作文句子碎片和连写句11-26
|
·学习材料:课堂教学模式04-05
·如何克服高一新班中的两种惯性思维09-06
·六个经典小故事解读人的本性04-27
·一个校长的哲学思考(转载)12-07
·老师和家长都后悔知道的太晚的教育金规03-18
|
最新更新 |
阅读排行 |
·教学反思怎么写?09-29
·理性反思课堂改革中的24种关系03-14
·教师成长10问,句句戳心!01-30
·教师一生100个好习惯01-30
·一堂好课是如何“炼”成的?10-26
·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09-30
·课堂上教师必须规避的四种现象03-02
·一位老师写下感动世界的五封信02-28
·我思我行我课改02-27
·原生态课堂为什么难得一见02-15
|
·管建刚致青年教师16条建议05-31
·高中英语试卷分析范文07-10
·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08-23
·讲好公开课的注意事项10-28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01-07
·重视英语作业批语07-18
·高中英语教学工作总结06-29
·教师应聘试讲注意事项12-30
·中学教师不可不知的“十八不”07-04
·高效轻松地做教师十招06-27
|
快速导航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 |
![]() |
微信公众号 | 站长微信 | |||
版权所有 2008-2021 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