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来源: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
发布时间:2014-06-18 14:21: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思维的灵动,“问出”课堂的精彩。


(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

1、数据统计表明:与知识学习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断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且较均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出我们的课堂目标指向明确,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经验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实录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判断,对知识本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意义重复、判断,比如:“你们同意吗?”“这样是吧?”。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认知感受,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以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出老师们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等)。

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是课堂缺少生机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环环相扣,担心因开放而误时误事,由此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仍然可以预设,可以在备课时予以充分地预见,这种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学生认知基础、认知方式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开放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这一片广阔的时空会让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另一方面,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上,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样”,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发现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走上自主探究之路,这才是体现“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老师教学观念上的化茧为蝶的转变,有些困难,但我们可以从问题开始,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态度开始,在课堂上多问几个发散性问题,如“谁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有不同的意见?”“你发现了什么”等等。第三,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钱学森之问再次激起全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关注,作为我们这些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该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切实担当起这一责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脚步可以小些,但行动不能没有。同样可以从问题开始,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始。

数据统计中的无关性问题包括低效、无效问题,无意义重复问题三类。一是很多情况下的“对不对?”、“好不好?”“是吧?”这类问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同反映出我们的提问随意性很大,不讲究问题质量的现象。二是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程度,而让学生无法作答;如一年级语文课堂中“仿佛”什么意思?三是问题指向歧义,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目标,如“这两鸟蛋哪儿来的?”,教师的意思是“小明从树上取下来”,而学生回答却是“鸟妈妈生出来的”。四是问题错误。“投”的右边像个什么?等。


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超详细入门教程09-04
·课题研究《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新法》08-26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附部分学科案例)08-15
·高中网络阅读与口语课堂教学研讨会纪要05-31
·“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09-04
·声音小就无法展示激情吗05-25
·一线教师应如何做好课题研究?(附八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10-27
·“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09-04
·如何原创命题07-18
·结题报告撰写超详细教程09-04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