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本站动态 | 资源共享 | 美文妙乐 | 教学教案 | 双语新闻 | 论文相关 | 辅助教学 | 教学软件 | 广东高考 |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目前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李靖民 (《外语研究》2012年2期) 摘要:本文讨论目前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者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不等于形合和意合,因此不宜作后者的对应词;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本质是各自不同的信息传递模式,英语是以形驭意,汉语是意定形随,因此不能把英语和汉语不同的构形问题和传意问题混淆在一起,而应从二者各自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来探讨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应辩证地认识王力先生提出的西洋语法和汉语语法的硬道理和软道理,看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既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 关键词:形合;意合;形式;意义 引言 英汉语比较研究中的形合和意合问题是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形合和意合问题开展研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凡是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听说过形合和意合,都知道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是,目前的形合和意合研究现状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表明,关于形合和意合的概念以及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含义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亟待澄清。 “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是语言的本质。如何在语言研究中解决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问题是语言学的永恒的主题”。(王维贤1997:86)围绕着形合和意合问题进行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恰恰能够体现出英语和汉语各自形式和意义对立和相互制约的本质,而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也的确总是要涉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然要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个层面。本文认为,面对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厘清其根源,使形合和意合研究更为富有成效。 1. 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 “hypotaxis”和“parataxis”即为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这一认识,在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颇有影响。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写文章涉及形合和意合问题时,无论其所持的角度、涉及的层面、讨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要提及形合和意合,总要加括弧注明或是在英文摘要里表明,“hypotaxis”和“parataxis”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可见这种认识影响之大,以至于人们往往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具体概念不假思索,人云亦云。 笔者(2011)曾经指出,英语里的“hypotaxis”和“parataxis”是一对很普通的术语,分别源自希腊语的“hypotassein”和“paratassein”,前者意为“arrange under”,后者意为“arrange side by side”,用来指能够体现句子成分从属和并列关系的两种排列方式。国外除了词典等工具书中的术语界定和相关著述的个别章节提及之外,很少有人像国内学术界一样,把它们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现象专门加以讨论,而且人们在提及这两个术语时,对它们的界定并不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人们从什么角度予以提及,无论人们的界定存在什么分歧,大家对“hypotaxis”和“parataxis”这两个术语的认识,始终没有超出句子成分的从属和并列排列方式的基本概念,充其量也只不过涉及相邻的句子。(参见Chimombo& Roseberry 1998: 131-132;Connatser 2007: 140;Gelderen 2004: 8;Halliday2004: 374-375;Smith2005: 65;Thibault 1991: 46;Wilson 1993: 318) 一般认为,形合和意合的说法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在1944年出版的《中国语法理论》里,王力(1984:468-472)谈到汉语“联合成分的欧化”问题时,确实提到了形合和意合,并在括号里分别注明英语对应词“hypotaxis”和“parataxis”。但是,从王力先生在文中所做的具体分析来看,他当时提到形合和意合,主要是针对汉语和英语复合句里分句之间的连接方式及一些连接性词语的使用而言的,并没有超出“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基本概念,也没有特意对形合和意合做出一个确切的界定。因此,就人们今天讨论形合和意合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与王力先生当年在《中国语法理论》里提到的形合和意合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绝非“hypotaxis”和“parataxis”概念所能涵盖。 经常还可以看到有人在谈到形合和意合时,引用奈达先生的论述,以为奈达也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的确,奈达先生曾经谈到,“hypotaxis”与“parataxis”的差别或许是英语和汉语最重要的语言区别特征之一。但是,奈达先生这样讲,并不能说明他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从奈达先生的著述里(Nida1982: 16;1964: 210;1969: 168,202,204)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阐释可以看出,他对这两个术语的界定并没有超出句子成分的从属和并列两种排列方式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奈达先生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认识,与国外其他学者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认识没有什么两样。 也有学者提出,由于国内学术界对形合和意合的认识不尽一致,应该对应不同的英文译语,如“hypotaxis”和“parataxis”、“overt”和“covert”、“morphotactic”和“semotacitc”、“syndeton”和“asyndeton”。(郑文婧 2007)我们认为,虽然目前人们对形合和意合的认识尚不能统一,但它们毕竟是国内学者针对英汉语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产物,不大可能在英语里找到一对现成的对应词语,这“就如同西方没有阴与阳这样的概念,而分别用yin与yang来表示一样”(王菊泉2007)。因此,我们赞同王菊泉先生提出的方法,在英语里分别用拼音“xinghe”和“yihe”来表示形合和意合。这样,即使国内学术界对“xinghe”和“yihe”的认识尚不能统一,但至少不会让外国人误以为我们针对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即是局限于“hypotaxis”和“parataxis”的从属与并列的句子成分排列方式的研究,也不会让外国人误把形合和意合等同于“overt”和“covert”、“morphotactic”和“semotacitc”、“syndeton”和“asyndeton”之中的某一对术语。事实表明,我们中国人所研究的形合和意合问题,绝非这些英语术语中的任何一对所能涵盖,要远比它们之中的任何一对复杂且深奥得多。 2. 形合和意合的不同认识 王菊全(2007)在梳理前人关于形合和意合论述的基础上,将各家的论述归纳为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以连淑能为代表,把形合与意合看作造句法,认为形合与意合的主要区别在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主要是句法层面的现象;另一种观点以刘宓庆和潘文国为代表,主张把形合与意合视为语言表达法或话语组织法,认为形合、意合现象不仅存在于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也存在于句子以上层面,乃至语篇层面。 郭富强(2006)从语言哲学、语言结构、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汉语意合研究等方面对前人关于形合和意合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综述,涉及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句法结构、语义范畴、篇章理论、语言类型等各个方面。 也有学者对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模糊认识提出质疑,如沈家煊(2003:30),高卫东(2005),王菊泉(2007),余东(2010),任永军(2010)等。他们认为,形合和意合是以西方语言如英语为参照物得出的产物,所谓汉语的意合现象和英语的形合现象是相对而言的,人们在谈论汉语的意合现象时不应忽略意合后面的形合因素,在谈论英语的形合现象时不应忽略形合背后的意合因素。尽管这些质疑的声音目前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比较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但是其终将会对形合、意合辩证统一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起到有益而健康的推动作用。 我们认为,面对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的现状,一方面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之所以会存在各种所谓的不同认识,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研究针对的具体问题不同,所持的角度不同,所涉及的层面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有关形合和意合,还有各种层面上的问题有待逐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正如许剑宇(1998)针对意合法的研究所说:不能因为意合法暂时没有完美的定义而过分地指责它,因为目前研究意合法的人们老老实实地承认意合的具体情况还没有搞清楚,只能逐步深入下去。这不见得比那种盲目引进各式各样新潮的术语和定义却食洋不化的毛病落后到哪儿去。 因此,客观地说,除了针对那些以同样的认识基础所做的同类研究之外,不应对各类研究孰优孰劣,孰重孰轻简单地做出评价,而应当对这些研究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形合和意合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机制有待人们去挖掘,认识到形合和意合的研究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尚待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层面对各种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全面深入的挖掘、探索能够扩展形合意合研究的视野,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只要能够揭示形合和意合的本质性问题,有利于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认识形合意合问题的全貌,对语言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实践活动有所启示,无论从什么角度、什么层面进行的相关研究都是有益的。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
|
相关文章 |
·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10-18
·词,句,篇和写作技巧----谈谈英语基础写作06-01
·差生如何学习高三英语11-13
·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特色比对10-01
·让学生先模仿再创造05-18
|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阅读12-03
·落实新课标精神,优化英语课堂教学09-03
·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特色比对10-01
·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07-21
·浅谈“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英语教学模式12-29
|
最新更新 |
阅读排行 |
·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2-15
·上海浦东新区中学英语作业布置状况调查及对02-16
·高中英语中的代词照应与阅读理解11-08
·谈如何搞好高三阶段的英语复习教学09-15
·北师大版高一英语的语法新式教学 08-16
·基于回归教材的任务型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索04-24
·在实践中探索预习作业布置的有效性04-17
·解决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长句分析难题的意见建04-14
·英语教师多元教学风格调查与思考03-07
·加强英语阅读,提高学生写作效率11-21
|
·立足课本,培养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10-10
·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的培养10-02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导、读、练”——培养10-19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10-15
·高中英语教学的实然调查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应09-06
·新课程英语教学方法探新07-23
·26个字母的象形意义及其在英语单词记忆中的11-19
·高考语法填空中动词的考查方向及高中英语教04-27
·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特色比对10-01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03-29
|
快速导航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 |
![]() |
微信公众号 | 站长微信 | |||
版权所有 2008-2021 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
|